已經追蹤這裡一陣子的應該已經有個概念是 — — 北歐神話不是一部作品,是一大堆雜七雜八的文獻整理起來的資料夾;而一般常見的理解大概就只是讀過的人給他做個摘要而已 — — 有這一點的認識後,這一篇雜談打算來閒聊一下我自己也很喜歡的日本漫畫:《進擊的巨人》。
順帶一提,我是動畫黨的,所以有關漫畫的進度我是一概不知,拜託不要暴雷我,不然召喚索爾「暴雷」妳哦!如果往後有新的資訊我覺得有趣的神話主題殼蟻分享的話也會持續更新這個系列。老實說,我並不是特別愛寫這樣的文,畢竟怎樣都逃不開牽強附會的嫌疑;但這部我真的超愛,有些神話或文獻與之相關若能透過這種方式分享給大家也算不錯喇。
先來一段被收錄在《詩體埃達》(Poetic Edda) 的〈女先知預言〉(Prophecy of the Seeress) 的文獻。 …
前一次跟大家說好要來寫一篇耶魯節的簡介,後來就去擺攤了拖到現在,金歹勢~反正今年也有耶魯節喇,在那之前發應該都算來得及吧?那那,在接下來兩篇文章中想要討論兩個老問題(問題本身也老)▼
好,那我們先從古日耳曼異教節慶開始簡單帶過一下吧~
先來暖身一下,古日耳曼異教的傳統曆法不是羅馬人愛用的陽曆,也就是當今國際通用的曆法,而是陰曆,也就是以月亮週期作為利曆法的計日方式。英語中的 “Month” 其實就是來自古北歐語的 “Manuthr”(古薩克遜語為 “Manoth”);其意義就是「月之循環 (Cycle of the Moon)」。
此外,和一般所謂四季節慶的習慣不同,之於斯堪地那維亞地區的古日耳曼人而言,一年就只有區分成 …
雖然最近都在發維京文化和相關的迷因,但其實本專頁初衷是想要聊盧恩文字,還有散佈異教思想的使命。為避免大家忘記,來發一篇最近研讀過的盧恩文字出土文物。
好的,讓我們從這塊盧恩文字銘刻的出土物開始。這是一塊盾柄的殘片,盾柄就是手持盾牌時能抓握、固定在手臂上的部件。長這個樣子:
這裡簡單科普一下古北歐圓盾的一般構造(基本上中世紀盾牌都大同小異)。通常盾牌的核心是硬質地木材來提供主要的防禦支撐,一片片木板拼接,比起一體成形更好做也比較有抗打擊的彈性。而拼接木板時中間要留下一個孔洞來安裝其他東西(等等會介紹)。
接著第二層是以纖維布料做為緩衝,除了減輕整體重量之外,纖維質地也讓接下來第三層的獸皮更容易貼合上去,相較於木板光滑的質地。獸皮提供一部分防禦力,一方面也比較防水。好,沒有圖片最好是知道我在講什麼。底下奉上:
「『卐』在被納粹拿來用之前,其實在東方早就是佛教、印度教等宗教中的重要精神符號。有著象徵著慈悲、吉祥」的正面意義。」(01:12-)
東方文化我不太理解,但至少知道印度教(把吠陀時期也算進來)及佛教的源起,不見得比西方最早「廣泛」使用「卐」字符號的信仰體系來得更早。「卐」在大部分的印歐語系族群文化中皆可見(日耳曼、凱爾特、希臘、羅馬、印度,甚至是北歐原住民薩米人 (Sámi))。
上一篇文章中討論了盧恩文字 (Runes) 與弗薩克 (Futhark) 之間的關係;兩者之間有點像是「漢文字(類比盧恩文字)」與「甲骨文、金文、小篆(類比弗薩克)」之間的關係;彼此有在字形上的演化關係,卻可能在用途與發音、書寫風格上有差異。
弗薩克中號稱最古老的文字是古弗薩克 (Elder Futhark),也是目前盧恩符文流行文化中最常見的 24 字盧恩文字。
我在前一篇文章中的後半段聊到古弗薩克的其中一種源頭,這個說法主張盧恩文字是來自古拉丁文字而來,並提供了一些說法佐證。而今天要談到的另一個觀點,我稱之為「伊比利半島起源說」。
文末提到的突破口是 — — 若說古拉丁文是盧恩字母的源頭,那為什麼有許多古拉丁文的字母卻沒辦法對應到所有的古弗薩克,而缺漏許多文字的發音方式呢?這疑問反映在古拉丁文字上,卻不反映在古拉丁文字參考的伊斯特拉坎 (Etruscan) 語言,又是為什麼?
【警報:這一篇我會更囉嗦,沒辦法,這個假說太有趣惹。】
在進一步探討這些問題以前,需要一點基本知識的補充。想先來討論一下「字母」、「書寫形式」、「發音」之間的關係。
粗略地說,拉丁文字是表音文字、中文是表意文字;當然中間還有許多模糊地帶。
拿拉丁字母來說;每一個拉丁字母都有對應的發音方式和組合習慣,大致上怎麼寫和怎麼唸是掛勾在一起的 — — 「IKEA」妳唸成 “IKEA” 還可以接受,但如果念成 “IKEA” 不就太奇怪了嗎?對吧?
而中文字在閱讀字義上或許沒有什麼問題,卻偶爾會有知道怎麼唸但忘記怎麼寫。此外,儘管中文文字傳承千年,透過古詩詞歌賦的押韻研究可以發現,同一個字在不同的時代發音上可能有很大的變化。
換句話說,中文字怎麼寫與怎麼發音不見得有關係,但拉丁文字通常怎麼寫就怎麼念。再來,中文字沒有字母,只有部首的觀念;多數情況單單一個中文字就有字義及如何發音的線索。
這麼說來,「書寫形式(怎麼寫)」與「字母(固定可以對照發音的符號系統)」及「發音「怎麼說」;三者之間的關係是可以分離的。了解這一點之後,來看看很接近中文字系統的古老文字 — — 埃及文。
古埃及文字分成世俗體與聖書體 (Egyptian hieroglyphs);其中聖書體有點類似中文字的表意方式,一個文字可能由幾個小符號,像是部首那樣的組成。
後來,印歐語系的迦南人把這一套文字學走,拿去改良(簡化)成自己使用的文字。腓尼基人接觸到迦南文字後也開開心心地帶回家改裝一番,構成第一套只表達子音 (Consonant) 的書寫形式。
如果要在現代找一個看起來最貼近中世紀維京戰士刻板印象的傢伙,除了在《權力遊戲》中飾演「魔山 — — 格雷果.克里岡 (Gregor Clegane)」的哈夫索爾.尤里烏斯.比昂森 (Hafþór Júlíus Björnsson) 之外,想不到第二個了。
哈夫索爾的身高約 205 公分,體重約 205 公斤,根本是個方塊(咦)。哈夫索爾不僅身型壯碩,力量上也是人類的巔峰。就在今年的 5 月 2 日,他以 501 公斤(1104.5 磅)的成績打破了「硬舉 (Deadlift)」世界紀錄。這樣的塊頭若真的出現在古代北歐的戰場上,肯定不會被當人類,完全是另一個物種 — — 巨人。
幫大家科普一下,中世紀維京人的身高;女性平均 160 公分、男性平均 172 公分。乾…好普,巷口賣早餐的阿姨都比維京人高。對,我也比維京人高…;但是,但是,以中世紀的衛生與營養水準來說,已經算高的了(當時羅馬人男性也差不多一百六出頭)。
若只是說身型巨大也太無趣,這樣的壯漢應該多的是,但哈夫索爾體內是真的奔流著古老的古北歐血液。之前聽過〈EP1|【維京解密】弗洛基與冰島的發現〉的朋朋們應該都知道了,冰島人來自中世紀北歐的維京移民。
不僅如此,冰島語也是現存最接近古北歐維京人使用的諾斯語 (Norse) 的語言。說「接近」還太謙虛了;13~14 世紀撰寫的詩歌、傳奇故事等古抄本、手記,今日的冰島人不需要額外做功課就能直接閱讀懂個七八成。而這樣的語言就是哈夫索爾的母語!
再來說說哈夫索爾.尤里烏斯.比昂森這個名字如何逸散出維京風味。尤里烏斯 (Júlíus) 是教名就不談了。維基百科上翻譯成「哈佛波」不知道怎麼來的,但就冰島語 “Hafþór” 的發音應該是更接近「哈夫索爾」。
冰島語的 “Haf” 意味著海洋、”þór” 意味著索爾;是的,就是與奧丁齊享盛名的北歐神祉(索爾作為雷神,也被當作航海的守護神,庇佑船員不受雷雨交加凌虐)。因此,他的名字就意譯來說就是「大海索爾」,何止霸氣外露,簡直霸氣外露!
至於「比昂森 (Björnsson)」這個姓氏,也就是「比昂之子」的意思。而比約恩 (Björn) 在維京史上也是聞名遐邇的豪傑,人稱「鐵漢.比約恩 (Björn Ironside)」。他有什麼了不起嗎?光是把老爸的名字唸出來就不得了;比約恩是「朗格納.毛絨綁腿褲 (Ragnarr Loðbrók)」的親生兒子(兒子的稱號正經多了)!有關比約恩的傳奇故事之後有機會在 Podcast 上再跟大家分享。
最後,”Björn” 在冰島語的意思是「熊」。所以,最後我們得到「魔山」的全名 — — 「大海索爾.熊之子」 — — 要是我,剛開學跟班上同學自我介紹的時候一定超恥:
「…阿…大家好…。那個,大家殼蟻叫我…大熊…就好了……嗎?」
Othan
Othan is one of the compositions that, in a Heilung context, might appear as a relaxed song. Nevertheless, it contains ancient combat protection spells and words from Odin, the highest northern god and lord of war and poetry.
The first part of the song is a combination of spells found on bracteates which are sometimes hard to understand or transl …
有鑑於目前第二波 Covid-19 正在蠢蠢欲動,諸君要注意還是盡量在人口稠密的地方戴好口罩。老實說我戴得很安心,出門前把臉遮起來比出門前記得鎖窗戶還有安全感。不知道諸君會不會跟我一樣好奇,維京人生病時該怎麼辦呢?其實很簡單的 — — 嘿沒有綽啦就是用護符 — — 在現代就是健保卡吧(不對)!
因為這片護符的盧恩符文咒語實在太可愛了,一定要分享!這是一片牛肋骨(真香),出土於 1998 年瑞典中部的烏普蘭;目前鑑定是西元1080–1120年間的文物。使用的盧恩符文是後弗薩克 (Younger Futhark),也就是維京時代晚期。
兩面皆有銘刻,部分段落尚未解析或遺失,我就不花力氣詳盡解說全部的文字了。總之,從音讀上來說這一段是古諾斯語 (Old Norse),先談談最後一段用黃色區塊標起來的部分就好:
「ᚠᛚᚤ:ᛒᚱᛅᚬᛏ ᚱᛁᚦᛅ (flý braut riða)」
(好奇怎麼唸的可以用 Google 翻譯選冰島文,是現代語言中最接近古諾斯語的語言之一。)意思是「fly away fever!」,翻譯白話一點就是「高燒飛走走」或「高燒尼奏凱」。
不得不說真的是很好懂的治癒咒語 (Healling Charm)。在同時代相近的地點還有其他骨片上刻有著類似的盧恩符文。(再次呼籲避免群聚以防交叉感染,不然護符會不夠用很不方便。)通常最前頭會先刻上染病者的姓名,並一邊讚頌她努力抗病、一邊邀請神祉來幫助她恢復健康(在西格圖納則是索爾 (Thor))。
如果夠ㄎ一ㄤ殼蟻在前面先邀請觀世音菩薩保佑妳,再在後面接上這一段符文;或也殼蟻把這一段寫在口罩或額頭上之類的。然後真的寫在額頭上的請記得拍照上傳讓家人知道妳病得有多重。
最後祝大家身體健康啦!
上週日一位會在動脈上刺青「動脈」的朋友傳訊息來問:
:「你知道這是啥嗎?」
:「恐…(想了想不對,這個不是恐懼之盔 (Helm of Awe),而是另一個很像的什麼?)…」
查了一下資料。難怪,想不起來怎麼講,根本沒有中文的一般翻譯…這個符號稱作 Vegvísir,以冰島文音譯是「維格比希爾(之後就稱之為「羅盤符文」好了)」;收錄於冰島的《胡德抄本 (Huld Manuscript)》。
對於盧恩符文/弗薩克有興趣的朋朋們可能已經看過這個東東,也常常以為這和盧恩符文系出同門,而且是維京人的產物。不過,老實說這和一般在盧恩占卜常見的 24 字盧恩符文及維京人都八竿子打不著。要徹底講清楚它是一大挑戰,底下簡單介紹一下它的來歷,以及相關的誤解就好。那我們開始吧!
原本想這麼說的,然而就在同一週,和友人一 …
剛接觸盧恩文字的時候,我想大家多少都會和我一樣有類似的困惑。儘管有魯納/盧恩/如尼等多種翻譯,但大部分情況至少都知道它們指的是「Rune」;然而,有些時候好像又有「弗薩克」這種稱呼。那麼,這兩者指涉的是同一種東西嗎?
還有,盧恩占卜常使用的 24 字(外加一個空符 (the blank Rune))與弗薩克又有什麼關聯性嗎?為什麼是這 24 個字?以及,又為什麼是按照這個順序排列?
於是乎,基礎篇終於來了,我會盡量白話聊聊上述這些問題;為避免再被靠北寫太長的問題,這次打算拆分成四篇慢慢聊▼
弗薩克與盧恩的由來比較常見的稱呼是盧恩 (Runes),較深入認識這些文字後才會認識到弗薩克 (Futhark) 這個稱呼,乃至於之後對於弗薩克更細微的區分。這兩者稱呼指涉的面向有些許差異:弗薩克是取自一列盧恩字母表 (Rune Alphabet) 前六個字母 (Letter) 的發音。而盧恩文字則不限定在特定字母表或字母的發音基礎上,泛指所有類似的「書寫形式 (Writting Form)」。現在殼蟻先簡單理解成長成盧恩文字是一系列垂直線和 45° 斜線構成適合雕刻的那種文字,而且那些字母有類似的排列順序,以及相互重合的字形、發音方式與使用族群。
打個比方,就有點像是有一家便當店叫台通便當(當作是「盧恩文字」);而台通便當有很多種菜色組合的便當類型 — — 蔬菜便當、秋刀魚便當、排骨便當(就像「古弗薩克 (Elder Futhark)」、「後弗薩克 (Younger Futhark)」等分別) — — 不論是哪種便當,都殼蟻找到某種相似性或關聯性告訴妳這就是台通便當;可能配菜都一定要青江菜,或是容器一定要是圓的、又或者吃到一半就會笑到噴飯。
那麼,要談論盧恩文字的由來與弗薩克的由來,明顯也會是兩件不同的事情。先談盧恩文字的由來,不同時期的弗薩克的由來,以後再跟大家介紹(這系列文章的第三部分會簡單說明「古弗薩克」的由來)。
盧恩文字的起源有兩種說法,目前學術界主流的看法是來自希臘文字或羅馬的拉丁文字的變體。不論是哪一種說法,如果大家直接去查希臘文字的字母表或拉丁文字的字母表,與盧恩文字對比之下,直覺上也很容易理解這種揣測。首先,字型與發音上有有一定的相似性(以號稱最古老的古弗薩克為例):
A|ᚨ
B|ᛒ
C|ᚲ
D|ᚦ
E|ᛖ
F|ᚠ
G|ᛃ
H|ᚺ
I|ᛁ
L|ᛚ
M|ᛗ
N|ᚾ
O|ᛟ
R|ᚱ
S|ᛊ
T|ᛏ
V|ᚢ
X|ᚷ
以上是 18 個古羅馬/拉丁字母對照古弗薩克的列表(只考慮古拉丁字母,畢竟之後的時代盧恩文字的使用已經展開了自己的文字演化樹,後期 21 字或 26 字的拉丁字母不列入討論)。不知道大家覺得像不像?個人覺得有些頗勉強……但前面提到過,古弗薩克有 24 個字,剩下的 6 個字跑哪去了呢?
持拉丁字母說的人認為,像「ᛞ」只是「ᚦ」的鏡像複寫,連續兩個「d」的音,或是表達濁音。這是說得通的,許多文獻中的用字,確實偶有「ᛞ」、「ᚦ」互通的寫法。舉例而言,俗稱「奧丁 (Odin)」的古諾斯語 (Old Norse) 念作「Óðinn」,寫作「ᚮᚦᚽᚿ」(Younger Futhark);取「ᚦ」的「ð」發音。而在盎格魯薩克遜語 (Anglo-Saxon) 中,奧丁的另一個名諱「沃丹 (Wodan)」,寫作「ᚹᛟᛞᚨᚾ」(取「ᛞ」的「d」發音)。
關於「ð」這個字母應該很多人是第一次看到頗傻眼,已經知道怎麼讀音的殼蟻跳過這一小段。大家先試著念出「Thor(索爾)」,一般台灣人發音習慣發出比較多的氣音,像是單字「think」、「thanks」那樣。有時同樣是「th」在其他單字卻會發出比較少的氣音,更多的濁音;像是單字「the」、「those」那樣。英語沒有在字母表上反應這一點發音差異,因此使用者必須自己透過學習新的單字來掌握什麼時候氣音多一點,什麼時候濁音多一點的語感。不過,在某些語言是會直接將發音與單字的書寫方式對應起來的;「ð」就是專門對應「the」、「those」這類「th」的發音而設的字母(氣音比較多的「th」,在冰島文會寫「Þ」)。
回到正文。
類似地,「ᚹ」、「ᛈ」也被認為是「ᛒ」的變體。而「ᛄ」或「ᛝ」、「ᛇ」則被認為是一種組合盧恩 (Bindrune),也就是至少兩個盧恩文字拼成看起來像是一個文字的書寫形式。礙於篇幅,這些解釋在此就先不贅述,來提最後一個知名的盧恩文字「ᛉ」 — — 發音是「z」。在羅馬時代已經鮮少有這種發音需求,反而在伊斯特拉坎 (Etruscan) 語言中能發現這樣的字母與發音。伊斯特拉坎文字比拉丁字母還古老,考古學上認為拉丁字母正多半來自伊斯特拉坎文字。而這一點,正好提供了另外一種盧恩文字起源學說一個突破口。
我覺得已經快要被靠北寫太長了,於是打算在下一篇再跟大家介紹這個在盧恩文字研究中比較少被人注意到的起源學說 — — 伊比利半島說。
諸君哈囉,我是林識。這是一個主要在分享古北歐文明、維京文化與盧恩文字 (Runes) 等老東西的地方。不時也會穿插一些近期感到好奇的人事物,希望大家也都會覺得有趣。